在上学的时候,一直认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很好,但这个思想好像都被定义了。半生过后,这个思想不再那么具体,宽泛了很多。
思,是会意字,由表示大脑的囟和心两个字组合而成。本义为想,动脑筋。看来,“思”是用心,用脑,没有用灵。
而想呢?形声字,心为形,相为声,本义为由于希望得到而记挂在心上。
我们看“想”字,一个相,底下一个心,那就是心上的相啊。
而“相”是会意字由木和目组合而成,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的外形,本义为察看。
这样看来,我们如果总是想的话,会有无数个相,因为有什么心就会着什么相。
如果把“想”字去掉心,就只剩“相”了,是一个不再被心定义的相,说不上是真相,至少不是幻象。还是修去自己执着的心,不着相的好。不思不想,依道而行。
情绪控制不是没有情绪,而是将情绪实时宣泄,实时了结,不是把人和事放在心里存放,而是学会时时释怀,时过境迁,物是人非,实属常态,不必挂碍。
万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。时时放空自己,时刻接受新的自己和他人。享受临在的幸福。
三界之内都在情中,能够制衡情的是理,所以叫:情理之中。理源于道,所以叫:道理。所以人做事要理性,文章也都是顺着理而成的,所以叫:顺理成章;事都是按照趋势而做的,叫:顺势而为!
“愁”字是一个心,上面一个秋,而秋呢,是收的季节,收的是什么?果呀!所以,愁是对心上的果而言。而人应该对因上心,那就是另一个字:恩!不问果,止乎因,才会远离愁,亲近恩!
爱是给予,无心之爱是舍去自己的想法,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,而不是自己认为对方需要的,这样的舍予才会让人舒服,舍和予组合起来就是一个“舒”字呀!
看过成语:呆若木鸡的故事,让我很受触动,这个故事出自《庄子.外篇.达生》,纪渻子为王养斗鸡,十日而问:“鸡已乎?”曰:“未也,方虚憍而恃气。”,十日又问,曰:“未也,犹应向景。”十日又问,曰:“未也,犹疾视而盛气。”,十日又问,曰:“几矣,鸡虽有鸣者,已无变矣,望之似木鸡矣。其德全矣,异鸡无敢应者,反走矣。”。
最初看过这个故事,给我的感觉是训鸡的人很智慧,不战而屈人之兵。现在觉得这个故事里浸透的《道德经》中的东西很多,比如,大智若愚,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以柔克刚,柔弱胜刚强。
在二元世界里,看来如果可以掌握规律,生活也没有那么难,比如,世界是纷繁复杂的,那么你就用简单对待它。对方是强硬的,那么你就用柔弱去接应,可以示弱,如果硬碰硬,一定是两败俱伤。不划算哪。
如果可以静下心来觉察这个世界,你会发现,表面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强势的,内心一定很脆弱,他是在用外在的强来支撑内心的弱,相反,表面柔弱的,内心一定很强大,这是阴阳合和之理。
世上能够具备柔的所有特质的,莫过于水,石头很硬,但水滴石穿。刀很锋利,但抽刀断水水更流。愿在生活中多丰盈自己水的品性,向一个温柔如水的女人靠近!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爱读书屋(m.aidushuwu.com)逃不过的守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